
菜刀拍大蒜是百姓生活的一種常規操作。本報記者張守營/攝
張守營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最近關于張某泉的話題廣受關注,這把有著400多年歷史的“菜刀”,一直以來在老百姓心中都是威名赫赫,如今卻因為在拍大蒜的時候栽了跟頭。到底是因為客服人員處置不當,讓張某泉這把菜刀蒙上了不白之冤?還是張某泉自身質量確實存在問題? 其實,張某泉菜刀這個話題能夠如此有熱度,其折射出的是實體制造業的不易。刀剪這種看似是億萬家庭都需要的產品,但由于其更新換代時間太久,導致這個市場實在不大。加上刀剪行業本身就競爭激烈,內卷嚴重,所以價格也就始終上不去。再加上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質量更好、設計更加精美的刀剪產品進來,像張某泉這樣的老字號日子是越來越難。 張某泉自身是否也存在問題呢?首先,這家老字號的代工率在75%左右,也就是說每10把菜刀里就有將近8把不是他們自己生產出來的。如何確保這8把菜刀的質量同另外兩把一樣,這對張小泉的管理層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由此可見,這次菜刀事故恐怕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其次,張某泉在研發上的投入或許還不夠,雖然從數據上來說是在增加的,但實際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其實,越是在大家不想換、不勤換刀具的時候,廠家就越是要研發生產出更方便更漂亮的產品來。 路在何方?現在國家提倡創造出更多“專精特新”的企業出來,也就是說企業不怕小,重要的是做精做專做好,張某泉完全符合這種企業的要求。 再者,如何在百年老店上下功夫也非常重要。其實,我國在對老字號的保護傳承上早就做出了規劃,出臺了相關扶持的政策,只要跟著政府的步伐走,相信每一個老字號都能迎來新的春天。 張某泉到底冤不冤,當事人應當摒除負面情緒,以客觀為基石,用科學求真的態度積極應對才是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