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信(國家)數字青海綠色大數據中心將數字經濟與清潔能源有機融合,開創了全國首個100%清潔能源可溯源綠色大數據中心,也是全國首個源網荷儲一體化綠電智慧供應系統示范的樣板。圖為工作人員操作大數據平臺。李雋/攝
本報記者 | 張海鶯
日前,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等9部門聯合發布《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簡稱《方案》),通過10項具體行動為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繪就了實施路線圖。 “科技創新是同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笨萍疾肯嚓P負責人強調。談及此次《方案》的出臺,該負責人表示,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總體安排,科技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組織編制了《方案》!斗桨浮方y籌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并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為全國科技界以及相關行業、領域、地方和企業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工作起到了指導作用。
部署十大具體行動
加強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涉及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應用示范、成果推廣、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為此,《方案》提出了10項具體行動。 首先,對于備受關注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技支撐行動,要立足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 “我國能源和經濟的轉型,應該走一條‘增量優先、以新代舊、激勵創新、市場驅動’的轉型之路!比珖䥇f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作為存量的傳統高碳能源盡管仍有一定的減碳空間,但潛力具有累退性,越往后空間越小、難度越大,成本則加快上升。 劉世錦說,作為增量的低碳和零碳的新能源,隨著產量擴大、技術改進,成本下降加快,產品的綠色溢價正在由正轉負。新能源替代老能源的減碳成本優勢增大,進而可加快新老能源比例的轉換進度。 “現實生活中,有三種不同的減碳類型,即衰退型減碳,通過減少生產來減少碳排放;增效型減碳,通過提高碳生產率減碳;通過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工藝、方法等,在達到相同產出的情況下,實現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眲⑹厘\說,如果用這類技術替代原有的高碳技術,就可以實現相同產出的前提下減少碳排放。 科技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低碳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技支撐行動,其他幾項具體行動分別是: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突破行動。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術集成耦合優化為核心,引領高碳工業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 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術攻關行動。圍繞交通和建筑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目標,以脫碳減排和節能增效為重點,大力推進低碳零碳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 負碳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能力提升行動。聚焦提升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綠色碳匯、藍色碳匯等負碳技術能力,對甲烷、氧化亞氮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監測和減量替代技術進行針對性部署。 前沿顛覆性低碳技術創新行動。圍繞驅動產業變革的目標,聚焦基礎研究最新突破,加快培育顛覆性技術創新路徑,引領實現產業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迭代升級。 低碳零碳技術示范行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技術引領的節能減碳技術綜合解決方案,并開展一批典型低碳技術應用示范,促進低碳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碳達峰碳中和管理決策支撐行動。加強碳減排監測、核查、核算、評估技術體系研究建議,提出不同產業門類、區域的碳達峰碳中和發展路徑和技術支撐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創新項目、基地、人才協同增效行動。著力加強國家科技計劃對低碳科技創新的系統部署,推動國家綠色低碳創新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項目、基地和人才協同,提升創新驅動合力和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培育與服務行動。加快完善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孵化服務體系,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領軍企業,優化綠色低碳領域創新創業生態。 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合作行動。持續深化低碳科技創新領域國際合作,構建國際綠色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網絡,支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如何確!斗桨浮返玫接行У刎瀼芈鋵?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從3個方面具體推進:一是加強機制保障。建立雙碳科技創新部際協調機制和國家碳中和科技專家委員會,同時持續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創新活力,營造適宜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發展的創新環境;二是加強碳中和技術跟蹤監測。重點關注碳中和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投入,通過科技考核評價機制促進技術優選與迭代;三是加強技術成果的產權保護。推進完善國家科技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推動建立低碳技術侵權行為信息記錄并納入全國公共信用共享平臺。
構建科技創新體系
《方案》對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有關部署,針對我國各重點行業碳排放基數和到2060年的減排需求預測,系統提出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創新方向,統籌低碳科技示范和基地建設、人才培養、低碳科技企業培育和國際合作等措施,推動科技成果產出及示范應用,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方案》編制過程中遵循3個原則:統籌當前和長遠、統籌科技創新與政策創新、統籌科技部門和相關方面的工作。按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基于2030年和2060年經濟社會發展和碳排放的情景預測,研究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并構建低碳技術創新體系,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 “科技創新和政策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兩個重要方面,缺一不可!笨萍疾肯嚓P負責人說,《方案》更加側重于科技創新,著力于加強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技術供給。同時,也適當考慮了低碳技術標準等政策創新方面的內容,以促進低碳技術產業化。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涉及能源結構、工業過程、交通運輸以及生態系統碳匯、工程碳匯等領域,迫切需要跨領域綜合交叉突破技術瓶頸,形成全面支撐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技術體系,其中科技創新是關鍵!敝袊茖W院副院長張濤表示。
強化前沿技術布局
《方案》提出到2025年,實現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單位GDP能源消耗持續大幅下降。 科技是實現碳達峰的一個重要支撐。有專家認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加快科技應用,特別是現有科技的應用。同時,也要利用現有的自身減排市場規模優勢,推動技術創新,提高國家競爭力。 《方案》提出,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構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 為此,有專家建議,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在碳中和碳達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明確的政策目標特別是詳細的減排路線是技術路線重要的驅動力,新技術的研發需要與政策緊密結合,能夠預判未來技術進一步的發展方向。同時,技術創新也要激發機構投資的可能性,堅持開放創新,資本進入可以加速綠色技術成本的下降,也會減少氣候投資的風險。未來需要繼續完善碳市場,發揮價格撬動投資特別是私人投資的作用。此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層面的交流與合作,并爭取更多的國際資本為技術創新提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