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白雪報道 “生態環境科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利器!苯,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部充分發揮科技利器作用,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鄒首民提到:“近年來生態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領域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都有一份科技貢獻的力量! 近年來,我國新技術新成果不斷轉化應用,有力支撐了污染防治攻堅戰。鄒首民介紹:“火電廠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燒、燃煤煙氣治理技術裝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超低排放火電廠群。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技術、制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國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的自動化、成套化、智能化、立體化進步顯著,使用的很多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基本都能實現國產! 據了解,“十三五”以來,得益于技術的進步,我國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9.5億千瓦,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產能達6.2億噸,完成2800余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新建城市垃圾焚燒場240座,新增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約64萬噸/日,垃圾焚燒發電廠已成為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的重要場所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科技幫扶是生態環境部落實精準、科學、依法治污要求和促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鄒首民表示,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科技幫扶工作,建立了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在重點區域流域組織開展了“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等,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優化完善。 鄒首民舉例說,比如,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是為幫助地方解決在治污過程中“有想法、沒辦法”的問題。截至目前,已匯聚各類優秀科技成果4800多項,技術條目瀏覽總量超過220萬次;面向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疫情防控等熱點問題,開設10余個專欄專區,快速響應各方迫切需求,組織技術團隊幫助地方和企業解決園區污水處理廠重金屬超標、惡臭氣體處理、危險廢物處置等一批環保技術難題,推介“無廢城市”和VOCs(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篩選技術上百項;圍繞長江“三磷”綜合整治、夏季VOCs治理攻堅行動等,組織開展35場線上專家直播講座,培訓人數超過60余萬人,為精準科技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發揮了積極作用。 另外在“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方面,圍繞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控,52個團隊深入54個城市一線開展科技幫扶行動,綜合運用立體觀測、智慧管控等科技手段,幫助地方精準識別在大氣污染治理和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一市一策”綜合解決方案,目前共報送預警預報、成因分析、技術指南等專報1800多份,為地方提供咨詢建議120多份;圍繞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啟動駐點跟蹤(二期)研究工作,向長江沿線53個城市派駐專家團隊,從水生態評估與修復、重點水域水質改善、面源污染防治、智慧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開展駐點研究和技術指導。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還與科技部聯合印發《百城千縣萬名專家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計劃》,旨在組織動員全國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充分調動全社會科技資源投身污染防治攻堅戰一線,通過“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一事一議”科技咨詢服務、“一題一訓”技術培訓等多種模式,為地方和企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引領。自行動計劃印發一年來,科技幫扶工作進展成效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