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平 鄭潤祥
進入新世紀后,受益于全球化和國際和平發展的大環境,世界各國實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快速發展期,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科技紅利的有效釋放,為時代的進步插上了提速飛翔的翅膀。 近年來,全球科技股市市值持續高速增長,表明科技在資本市場定價機制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資本市場對全球經貿和科技進一步發展作出了更大貢獻。但與此同時,全球科技股定價卻仍停留在以現金流為主的傳統定價模型和理論中,科技的重要成分或影響因子仍未充分納入企業估值或外匯定價中。
MBA教育亟須回歸科技“初心”
我國MBA教育是改革開放的產物。MBA教育落地中國,為中國企業管理者打開了管理思維的另一扇窗,助推中國企業現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成長,加速了中國企業管理創新的步伐,對我國經貿和金融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經過多年持續探索和完善,MBA在商業基礎、理解環境和個性化發展下開設了細分課程,主要包括了公司治理、公司理財以及案例教學、實戰演練等。從課程設置來看,其在企業的財務分析上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等定量分析為主,幫助企業評估其財務狀況,從而更好地控制財務風險。 科技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利用資源,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從而獲得更高的股票價格或“超額回報”。從本質來看,企業“超額回報”的源頭主要是科技創新。20世紀初,哈佛大學開設的第一個MBA班是以“企業科學管理理論”為基礎,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MBA教育是以科技管理為主要目標,顯示出MBA的“初心”是科技管理。在實際操作中,MBA教育更偏重現金流和短期利潤分析,但國際通行的MBA教材和教學體系對于“科技”這一核心要素,僅做了定性上的籠統提及,而未有定量上的科學度量方法,對科技這一“超額回報”對應的第一生產力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亟待在理論上進行與時俱進的更新和升級,將科技對企業價值、貨幣價值、經貿關系的影響系統性納入分析框架中,以實證研究方法有效論證科技進步對全要素生產率等方面的影響。只有利用全球數據對科技進行合理科學地度量,準確分析判斷科技對經貿和金融的影響,MBA教育才能重回“科學”初心,順應科技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時俱進地升級到MTA。 技術平衡表量化了科技含量與科技價值
MBA重點關注現金流和資產平衡表,MTA重點關注技術流和技術平衡表。由于專利是技術的載體,任何經濟主體在任何時間內自創或引用別人的專利可以統稱為技術流或專利流。自主專利與引用專利可形成技術平衡表或專利平衡表,代表了經濟體本身的科技含量,可以通過量化的方式衡量其科技價值。 作為經濟體的技術度量標準,技術平衡表體現了自主專利和引用專利的平衡,對應的是知識產權出口使用費和進口使用費。技術平衡表中知識產權進出口使用費間的關系,不僅反映在凈出口額和總額上,更重要地反映在進口使用費對出口使用費的帶動上或刺激上,即進口使用費每增加一個貨幣單位對出口使用費的帶動作用。 作為經濟體的組成細胞,國家層面總的知識產權進口使用費對出口使用費的帶動作用,實際上是通過企業來實現的。在單個企業層面上,知識產權進口使用費和出口使用費,對應的是利用其他境內外企業知識產權所支付的使用費和自主知識產權創造的使用費,可以進行類似地分析比較,推導出企業層的帶動作用。在MBA傳統的財務分析模式中,該類費用僅體現于資產負債表里的專利收入和支付別人的專利使用費,MTA采用技術平衡表的分析方式無疑能夠更準確地度量企業的科技含量和科技價值。 如果技術平衡表中自主專利過低,經濟體或企業主要受引用技術主導,則經濟體創新主動性難以發揮。實證結果顯示,協同作用通常在科技自主度超過相對自主線的經濟體或自主技術相對較高的企業才會出現,顯示出科技自主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MTA體現科技時代的新面貌和影響力
MTA作為MBA在國際局勢快速發展、新經濟業態不斷出現大背景下的升級版本,其教程可在MBA的基礎上增加相關科技度量和定價的理論及方法。在筆者看來,由于科技度量和價值衡量相關領域仍處于前期研發階段,今后數年,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將更為豐富,MTA教程也將隨之逐漸完善。 2022年,全球科技股隨整個股市大盤有所下降,科技股市值與傳統股市市值比例也隨之回落。隨著科技對經貿、金融乃至就業和社會的影響進一步凸顯,科技股市市值將很快超過傳統股市市值。因此,對科技含量和科技價值的精準度量及影響評估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相關市場需求也無疑將有大幅度提高,適應相關需求的藍!狹TA教學和培訓也會有顯著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明顯提高,2014至2022年,我國科技自主度從2.9%提高到23%。但距相對自主線仍有一定差距,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任務仍然艱巨。因此,從MBA向MTA的升級轉變在我國更為急需而迫切。MTA可以提升社會各界的科技重視程度,在全球科技時代到來之際,由我國教育體系在全球率先推出MTA也會體現我國在全球科技時代的新面貌和影響力。面向未來,我國的MTA培養院校宜設立MTA學位,樹立“科技引領供需結構升級”的培養理念,將“培養具有自主科技創新精神和國際科技領導能力的組織管理者”作為培養的重要目標開展科技管理教育,幫助MTA學員確立企業全面科技管理思想,從而有效預判全球科技創新動態。為保證科技管理及相關課程的開展,也要在資金支持、課題立項以及有關資源配備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支持,更好地助力以科技管理為核心的MTA教育體系發展壯大,為我國在科技時代實現偉大復興、繼續走在世界前列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分別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高級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