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一名觀眾與智能機器人握手。新華社
本報記者 | 季曉莉
4月13日~15日,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并聲稱中國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貿易伙伴。2022年年底,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中國,是二十國峰會結束后歐洲首個訪華的國家領導人。這讓德國成為近期歐洲國家中對華接觸最頻繁的國家。 “我們對經濟脫鉤不感興趣!眴⒊糖巴袊,貝爾伯克即表示,希望在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探索中歐合作機會。 4月24日,德國央行發布月度報告稱,德國經濟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表現好于一個月前的預期,并可能再次增長。該報告顯示,盡管持續高企的通脹對私人消費造成壓力,但工業復蘇強于預期。德國工業生產受到能源價格再次走低、供應限制進一步緩解和需求增強的支持,工業、建筑業和出口額在今年一季度均有較強的增長。 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4月2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經季節調整后,德國4月商業景氣指數從3月的93.2點升至93.6點,為連續第六個月環比上升。數據顯示,構成商業景氣指數的4項指標中,制造業和建筑業指標環比上升,但服務業和貿易指標環比接近持平!暗聡髽I的憂慮正在減輕,但經濟仍然缺乏活力!
德國向中國釋放更多善意
德國在不少方面正在向中國釋放善意。德國國家旅游局微信公眾號4月21日稱,自今年5月1日起,德國將恢復開放旅游簽證,所有針對從中國赴德游客的入境限令將全面取消,且無需出示核酸陰性檢測證明。 據拉美社報道,德國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4月21日表示,中國將繼續是德國的重要貿易伙伴。今年2月,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告稱,中國在2022年仍連續第七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2022年中德雙邊貿易額增至2979億歐元,同比增長20%。然而,德國對華貿易逆差超過840億歐元:德國從中國的進口額為1911億歐元,比2021年增長33.6%;出口額為1068億歐元,比2021年增長3.1%。 近日,中德經濟界春季招待會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舉辦。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表示,中德雙方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重要國際組織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德國是最早在華開辦合資企業、最早對華開展科技合作的西方發達國家之一,是中國在歐盟第一大直接投資目的地,更是歐洲第一大對華投資來源國,雙方企業具有強烈的合作愿望和需求。吳懇強調,中國與德國是伙伴不是對手,是機遇不是威脅。 德國經濟部4月12日宣布,將重新審議中遠集團旗下公司入股德國漢堡港碼頭的計劃。漢堡港管理方漢堡港口與物流股份公司(HHLA)表示,德國任何每年吞吐量達327萬噸的海港和內陸港都被視為關鍵基礎設施,漢堡港“福地”碼頭的吞吐量2023年將超過這一數字,因此已于今年年初被德國信息技術安全局列為“關鍵基礎設施”。德國經濟部發言人表示,由于“前提條件發生了變化”,因此不愿就該部復審中資入股可能的結果做出預測。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4月13日在回答相關問題時表示,希望德方不要將正常商業合作泛政治化,中方敦促德方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性的營商環境。 德國需要與中國合作,尤其在它最近遇到了一系列挑戰之后。
能源轉型并非易事
當地時間4月15日晚,德國在能源短缺、電價高企的背景下,關閉境內最后3座核電站,正式告別核電,加速向可再生能源時代轉型。2022年德國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接近50%,本屆德國政府計劃到2030年將這一比例提高至80%。但受限于原材料、生產成本和環保要求等問題,德國太陽能電池板90%以上從中國進口,海上風能德國需要與荷蘭等國合作,陸地風能則需占用土地,關閉核能后,德國要實現上述目標并非易事。 一個新方向是氫能。由于氫的低存儲成本,氫能發電將成為主要的季節性補償電源,尤其是在冬季的熱電聯供方面。德國聯邦政府2020年推出《國家氫能戰略》,計劃投資90億歐元促進氫的生產和使用;2022年,德國與加拿大、阿聯酋、納米比亞等多個國家簽署了氫能合作協議,進一步推動氫能多邊合作。 被譽為“全球工業領域奧斯卡”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是展示全球工業設計、加工制造、技術應用趨勢和推動國際貿易的重要平臺,近日在經歷3年新冠疫情后全面恢復線下舉辦。在博覽會上,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生產的綠色氫能新技術、新產品成為關注焦點。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展示了以綠氫為燃料的概念客機,研發新的存儲技術和降低制氫成本仍然是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德國聯邦材料研究與測試研究所展示了其新開發的測試平臺,將主要用于測試綠氫基礎設施部件與材料的安全性,還可以分析氫氣質量、純度,為氫氣使用提供安全保障。德國鋼鐵企業沙士基達公司在工博會現場獲得了德國聯邦政府和下薩克森州政府共計10億歐元的注資,用于發展以氫為基礎的鋼鐵生產工藝。 歐盟27國中,德國、瑞士、奧地利、意大利等國決心加速轉向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希望早日實現碳中和;法國、芬蘭、荷蘭、西班牙、匈牙利等國主張面對現實,繼續利用便宜高效的核能解決困境。 德國原本計劃在2022年底徹底關閉所有核電站,但當年2月俄烏沖突升級,德國能源短缺,朔爾茨讓本已進入關閉程序的核電站重啟,延長壽命至2023年4月中旬。目前德國雖仍電價高企,但走出了電荒困境,目前地下儲氣庫和電能產量足以支撐至下個取暖季。 但德國及其他部分歐盟國家即使找到了替代來源,也必須面對數倍于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能源價差,發展成本高于其他經濟體。近日,德國安聯貿易公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2023年德國工業的能源成本將比俄烏沖突之前高出40%。
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德國“釜底抽薪”
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主席卡爾·霍伊斯根在今年工博會期間表示,德國和歐洲必須在全球競爭中做出更多努力,才能跟上世界其他地區的步伐。他預計,德國公司將在德國境外大量投資,不僅是跨國公司,也包括許多中小企業。 德國工業聯合會總裁西格弗里德·拉斯文則表示:“需要為希望大規模投資的企業減少官僚作用、大幅減稅以及保障可靠和可負擔的能源供應,以便它們能夠增加投資! 美國2022年制定的《通脹削減法案》等單邊主義產業政策,對歐洲制造業又進行了一次“釜底抽薪”。美國向本國及其他北美國家制造的電動汽車、綠色制氫、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產品提供高額補貼和稅收抵免,總額預計為3690億美元。大眾、寶馬等車企的電池供應商表示,美國的補貼政策可覆蓋電池制造商30%的運營成本。 近期,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表示將“永久性削減”歐洲產能,起初將260億歐元投資額中的15%投向美國,隨后追加至27%,后來又再次追加至43%。德國《商報》報道稱,僅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國企業前往投資擴展業務,其中包括漢莎航空、西門子、阿爾迪和費森尤斯;福特在歐洲開啟大裁員,欲出售其在德國的一家工廠,并將部分研發資源轉移至美國;大眾集團旗下Scout越野品牌也計劃在美國建廠;奧迪正計劃在美國建設其首座工廠,也是一座電動汽車工廠,以便充分利用《通脹削減法案》提供的補貼。 分析人士認為,德國及歐盟整個工業都面臨著“空心化”的挑戰,內部產業鏈將面臨分解和重構,最終形成美國制造比重上升的產業鏈“跨大西洋化”趨勢。過去的“德國模式”,即由進口充足且廉價的俄羅斯能源、德國龐大的制造業、外貿出口以及拓展中國廣闊市場三者所構成的俄德中三角經濟發展模型正在遭受挑戰。
汽車產業面臨轉型困境
由于存在能源短板,德國原本遙遙領先的汽車產業逐漸面臨轉型困境。 2月份,歐洲議會通過2035年禁售新的內燃機汽車決議后,以德國為首的一些與汽車產業緊密相關國的反對意見強烈。德國已與歐盟達成協議,歐盟將允許在2035年后銷售使用可再生能源燃料的汽車,包括電子甲烷、電子甲醇、電子煤油等。保時捷等汽車制造商希望通過這類“二氧化碳排放中和型燃料”延續內燃機的存在,而那些投入巨資轉向電動汽車的汽車制造商則表示反對。 中國是德國車商最重要的汽車市場。近期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挑起價格戰,寶馬和大眾等德國車商也開始降價。德國商業媒體《資本》近日刊文,認為大眾汽車大概只能節約成本、推出新車型,犧牲利潤率來挽救中國市場份額。 德國已經意識到必須布局電動汽車。近日,德國聯邦數字和交通部批準了2460萬歐元的補貼,將用于購買151輛全電動Volta Zero卡車,吸引更多企業使用電動汽車,6月之前該車型所有訂單都可以享受補貼。到2030年,德國約1/3重型貨物運輸車輛將更換為電動車或使用基于電力燃料的車輛。此外,2021~2026年,德國政府將補貼約13億歐元用于支持購買環境友好型商用車,并拿出63億歐元用于建設或擴建加油和充電基礎設施。車輛和基礎設施采購的額外投資成本將獲得80%的補貼,相關領域的研究也將得到支持。
德國大量招募全球人才
與能源、產業遇到的問題相比,人才問題可能更為關鍵。 德國工商總會今年年初對德國2.2萬家制造業企業進行調查顯示,面臨招聘困難的企業占比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53%的受調查企業表示“招不到人”。其中,67%的電氣設備制造商職位存在缺口,67%的機械工程公司面臨“用工荒”,65%的汽車制造公司招不滿員工。德國信息技術、電信和新媒體協會提供的數據則顯示,德國IT行業有13.7萬個空缺崗位。 今年初,美國大型技術企業紛紛大幅裁員,德國抓住這一機遇開始大量招募全球IT人才。蘋果公司3月2日宣布,將向其位于德國慕尼黑的歐洲芯片設計中心再注資10億歐元,推動芯片領域的相關研究。蘋果公司在德國有4500多名雇員,過去3年增加了超過1600名員工。朔爾茨2月底出訪印度時,專門前往有印度“硅谷”之稱的南部城市班加羅爾,希望大力推動印度IT行業人才移民德國,德國將簡化相關簽證申領程序。德國駐印度新德里大使館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約2500~3000名技術工人拿到了德國簽證。其中,IT專家占據多數,預計今年德國駐印度新德里大使館發放的相關簽證數量還將大幅增加。 德國工商總會副總裁阿奇姆·德克斯表示:“熟練工人短缺不僅是企業的負擔,而且還會危及德國的能源轉型、制造業數字化進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關鍵領域!盫DA會長穆勒也表示,德國迫切需要減少官僚作風、增加貿易協定、建立有競爭力的稅收制度、簡化加快規劃和審批程序,以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吸引力。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分析,德國勞動人口預計到2035年將會減少300萬。如何吸引更多有勞動技能的移民補充勞動力市場,或許是德國工業未來能否持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